1月18日,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开馆,两名小孩在阅读。记者 余兆宇 摄
兔年春节期间,天朗气清,“打卡”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的市民络绎不绝。这座白色二层建筑掩映在绿树碧水间,外部动线灵活立体,内部艺术氛围浓厚,各种艺术雕塑和景观小品,更是将香山文化与自然风光穿插融合,令人心旷神怡。
中山一直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将打造“香山书房”列为2022年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并作为我市浓墨重彩书写“文化兴城”大文章的重要项目以及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中山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提供重要文化支撑。“香山书房”项目由中山市“香山书房”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整体统筹组织,各相关部门、镇街协同发力共同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3家“香山书房”完成建设并正式投用,覆盖全市23个镇街,成为中山展示“香山文化”重要窗口。
在去年11月公布的2022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中,中山市石岐格子空间“香山书房”和中山市荔景苑“香山书房”两个场馆成功入选,“香山书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我市已建设开放103家“香山书房”
2022年6月1日,我市首批15家“香山书房”全部建设完成,并开始试运行。位于香山小学内的“香山书房”,面积约300平方米,藏书量约2万册,馆内设计大气雅致,阅读资源齐备,造型独特、呆萌可爱的儿童借阅设备引人注目;位于东区星求索书苑的“香山书房”,则采用了明黄与深蓝的撞色搭配,星球、飞船、宇航员等造型元素激发出读者对太空和科学的好奇,大大增加了沉浸式阅读的氛围感。
到2022年9月底,中山再次开放一批“香山书房”,它们遍布全市各镇街,其中还有全市首家精品类香山书房——中山华侨城格子空间“香山书房”。该书房位于中山欢乐海岸一期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一河两岸自然风光,是中山市第一家开放的精品示范类香山书房。
今年1月17日至18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南区街道沙涌学校(旧址)“香山书房”、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向市民靓丽开放,全市“香山书房”发展至103家。除阅读外,读者还可以在这里享受游学、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多元文化服务,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普遍赞誉。
三大类“香山书房”各具特色
目前,“香山书房”分布于我市城乡各处,坐落在公园、广场、学校、住宅区、商圈、景区、产业园区等人流密集处,主题鲜明、各具特色,但都以精准服务读者为中心,注重科学配置资源、优化阅读服务;场馆设计着力体现本土文化元素,彰显当地文化资源特色,用心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传播度的新型文化空间。
记者从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目前“香山书房”项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充分利用公园、市民广场、文旅融合项目、重点产业平台等公共区域的配套用房,结合乡村振兴精品村、美丽宜居村建设,打造精品示范“香山书房”;二是配合“双减政策”,在全市中小学内打造校园类“香山书房”,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三是充分利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公园、住宅小区、产(工)业园区等资源,发动各镇街、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建设“香山书房”。
按照设计规划,不同的书房服务对象不同,所呈现的主题和融入的业态也不尽相同。例如,学校类“香山书房”会结合“双减”政策,在环境布置、空间设置和图书配置方面务求温馨舒适,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师生的课内外阅读需求;精品类“香山书房”从选址到设计、建设、布置,都以满足市民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标,精心设计主题,凸显中山城市特色,彰显香山文化魅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据了解,“香山书房”项目由政府统筹建设,发动市属各有关单位、各镇街提供符合建设条件的空间,并广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形成“政府主导、合力共建”的良好格局。经过摸索,“香山书房”项目在建设、管理、运营等流程中初步形成了经验。
具体来说,在选点阶段,除利用市、镇、村三级的公有物业开展建设,有关部门还充分结合文化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需求开展“香山书房”选点布局,助推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在建设阶段,一方面明确政府部门在“香山书房”项目中的建设主体地位,出台《中山市“香山书房”建设标准(试行)》,确保书房建设质量;另一方面由文化部门统一负责智能化设备的采购和图书资源的配备。在管理运营阶段,明确中山纪念图书馆作为“香山书房”的管理主体,各镇街、社会机构协同负责各书房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另据了解,“香山书房”建成后已全部纳入中山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技术平台、文献资源、阅读活动共建共享。“我们通过回溯建库,创新服务,搭建了一个互通共联、互借共享的服务平台,精准搜集、挖掘、分析、应用借阅数据,以大数据应用为依托更加精准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中山纪念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香山书房”的建设意味着共享型纵横结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迈上新的台阶,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统筹 隋胜伟 记者 谭桂华 通讯员 郭玉贞
◆编辑:龙慧◆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