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深调研中山行 | 大涌安堂社区:古村“新人”共绘乡村振兴图景
发布时间:2023-11-23 来源:中山日报

5月底才到岗,市府办驻大涌镇安堂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准90后”张子龙如今已经走遍安堂,每天反复琢磨着社区“五大振兴”可行路径。

10月刚签约,安堂社区顾问团队负责人、“90后”张志彬带着团队四处招商,为安堂古村焕新提供“新点子”,注入新思维。

土生土长本社区人,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安堂社区党委委员、“90后”林淑苑走街串巷访问老人,为安堂村史馆收集一手资料。

当前,安堂社区正持续通过挖掘文旅资源擦亮古村风韵特色,创新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这些年轻人以不同的身份汇聚到这里,投入到一场“干事创业”的行动中。

安堂村航拍图。记者 文波 摄

新思维
成立物管公司,引入顾问团队

安堂社区立村于明朝洪武年间,有数百年的历史,如今已拥有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中山市特色精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古香古色的安堂社区。记者 文波 摄

走进安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目光很容易被一块写有“安堂物业管理公司”的新招牌吸引。

在中山为数不多的村级“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安堂社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架构中,指挥部办公室就设在新成立的安堂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又与外聘顾问团队形成高度协同。张子龙介绍,这是安堂社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针对集体经济难以壮大及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探索出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这也是从浙江‘千万工程’中学到的经验。”

四年前,在知名地产公司城市更新项目组,张志彬参与系统梳理了安堂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当地提供历史文化保护服务。其后三四年,他又参与珠海多个乡村振兴项目。如今,带着自己创办的有计城乡发展有限公司,张志彬作为顾问团队负责人再次回归安堂。他遇到刚从市府办派驻过来的张子龙。两人相差一岁,属于“同龄人”。

安堂社区民居。记者 文波 摄

针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安堂社区梳理出了“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清单,共29个项目。这个清单是张子龙和张志彬共同的研究对象,他们需要一起来推进项目落地,张子龙负责上下协调,张志彬团队需要引入招商资源,将所有的项目和集体资产进行商业化运营。

29个项目中有装备产业园区和安堂花海之类的产业项目,也有乡村善治、生态振兴类项目,但眼下他们首先切入的是文化振兴。他们需要围绕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的“三街七巷”盘活安堂文旅圈,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地方“造血”功能。

安堂社区石板街。记者 文波 摄

新“活法”
祠堂老房不断活化

“三街七巷”组成古村落文旅圈

安堂古村被誉为隆都“祠堂村”,村内现存16座祠堂,为中山现存祠堂数量最多的村落。跟随张子龙和张志彬的步伐,可以发现安堂古村历史风貌保存完整,古祠堂、古石板街以及老房子构成了这座村落的复古感。

安堂社区林氏宗祠。记者 文波 摄

沿长堤大街向古木棉广场缓步行走,可以发现街道风貌已今非昔比,公共停车场集中设置于沿街对向,之后社区还将在入村口位置新增一个社会停车场。街上铺面或保持老房旧貌或已直接更新为现代建筑,从前繁杂的“三线”也已进行整理。“这条街,在新的‘三街七巷’规划中,将被打造成隆都美食一条街,承担第一时间承接游客的功能。”张子龙介绍,如今安堂社区正在编制“三街七巷”招商运营管理方案,今年底前可以完成。

而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张志彬团队已经摸排到这条街上小有名气的书画家、旧房活用的茶室以及自晒广式腊肠的农家等,“我们在进行整体招商的时候,会把这些已经存在的商铺亮点挖掘出来,再包装到整条街的运营中去。”

旧房活用的茶室以及自晒广式腊肠的农家。记者 文波 摄

绕过长堤大街北行,便来到了老房子、古祠堂和石板街集中的双桂下街和双桂大街,街道古朴安静,时光无声流淌。张志彬介绍,在新的规划中,双桂大街被定位为文旅街,双桂下街则被定位为民宿街。随着社区收购或长租部分民宅,这里已经有红房子造型的安堂美术馆、活化焕新的广善医局、镇村与国资联合打造的民宿以及老房花园景观包围的香山书房,美丽古村落形象已呼之欲出。

安堂社区香山书房。记者 文波 摄

“目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片区形象以及同步进行招商运营。”张志彬团队还利用既有资源引入珠海戏曲演出单位,希望将祠堂活化的戏曲馆做活起来。张子龙也介绍,安堂社区计划引入陶瓷名家入驻,带动安堂花海、安堂美术馆等系列阵地。

“他们团队成员都很年轻,也很拼。”在张子龙的印象中,张志彬把安堂项目当作自己的创业项目一样投入。而张志彬同样觉得包括张子龙在内的社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安堂建设上花费了非常多的心血,“他们真心想把这个地方做好。”

新“篇章”
走街串巷寻找历史

为文旅圈新添村史馆

在长堤大街众多铺面中,一个退后十余米的宽阔门面最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这就是今年年中落成的安堂村史馆。米仓改造的安堂村史馆生动展示着祠堂、庙宇、民风民俗和村容村貌历史演进,成为一部立体的安堂历史。

林淑苑作为安堂村林氏后人的一员,如今在安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是张子龙、张志彬的工作伙伴。对于开村祖先的历史,她小时候从家中长辈处听说了一些,但并不清晰,直到村里决定修建村史馆,她来担纲梳理村史才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玉湾林公祠。记者 文波 摄

2009年,安堂村重修族谱,已花费许多力气。而这一次,林淑苑走街串巷,从同村老人家里找到了登载安堂村故事的《中山文史》,用黄色纸条标记了安堂村信息的《中山市政权志》,安堂名人林福祥记述抗英军事谋略的《平海心筹》复印本,后辈整理的“抗战老兵林伟干生平纪事”等珍贵的史料。

今年6月,安堂村史馆落成,林淑苑和团队伙伴成就感满满——终于让全村人都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归宿。

不止如此,在村史馆入门口,还有林淑苑团队推动打造的安堂手绘游览图以及电子导览小程序。游客一到这里,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安堂游玩景点和具体方位。

一幅匆忙而又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工作图景,正伴随着安堂社区规划蓝图到施工图的推进而同步铺开,而他们满怀憧憬的正是未来将要展现在眼前的美丽乡村实景图。

【总策划】伍学标 
【策划】程明盛 吴森林 黄凡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