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镇结民村。通讯员供图
大力发展生鱼产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持续探索“双联双助”,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深挖红色文化底蕴,精心打造红色文旅项目……对于三角镇结民村而言,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从来不止一个答案。近日,本报记者到该村进行采访,了解他们是如何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
■“生鱼”做成“熟鱼”,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
“目前,结民村辖区内生鱼养殖面积约2900亩,每年向全国各地销售鱼苗超2.7亿尾,生鱼年产量1200万斤、年产值1.3亿元。”结民村党委委员冯国强介绍,为了让生鱼养殖得到更好推广,三角镇结民村引进了广东弘玖食品有限公司,为养殖户搭建批发、收购和销售的平台及渠道。同时,积极推进中山三角智慧温控食品生态城项目(生鱼加工区)落地,该项目占地约200亩,总投资12亿元,达产后产值24亿元,投产后预计至少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大大提高群众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据介绍,三角镇结民村积极落实“生鱼变熟鱼”战略布局,计划引入第三方倾力打造“熟”鱼品牌,并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式餐饮”,共同推广生鱼文化。结合中山三角智慧温控食品生态城项目(生鱼加工区)的落地,结民村主动谋划前期的土地协调工作,成立结民村农业发展公司,大力培育农业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民宿”“乡村+美食”等发展模式的推广,则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把“生鱼”做成“熟鱼”,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探索“双联双助”,突破发展瓶颈
早在20世纪90年代,结民村紧抓机遇大兴工业,建设了金鲤工业区,吸引得意电子、汇伟塑胶、诺斯贝尔等大型企业相继进驻,打下坚实的工业基础。
如今,结民村持续探索“双联双助”、政企结对帮扶共建新模式,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破解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有关单位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下,结民村获得帮扶金额约27万元,并完成了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民乐园党建阵地建设等项目。正在推进的包括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工程、就业帮扶车间、乌沙聚龙片低压线路改造、迪源路环境综合整治、“巾帼暖人心 相约在6号”项目、“赤膊房”美化项目等也初具雏形。
■以点带面推动美丽宜居红色乡村建设
结民村是革命老区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该村以“红情”“绿意”为工作重点,着力打造“红色阵地”和“美丽宜居村示范带”,以点带面推动美丽宜居红色乡村建设。
结民村以村史馆为核心点,着力培育集传承、教育、宣传为一体的“党建+乡村游”红色文旅项目。目前,结民村已完成乌沙革命红色文化广场阵地建设、民乐园党建文化提升工程和旧村府二楼党风廉政教育阵地建设。陈再荣介绍,结民村将金鲤湾生态湿地公园、民乐园、民安园、结民园、乌沙涌等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民乐片美丽宜居示范带,未来拟投入约150万元打造乌沙闸头沿江生态红色文化公园,绘就“水清、岸绿、景美”新画卷,使乡村提“颜”增“质”。
记者 柯颂 通讯员 崔敏华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