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灯博会的“绿色心思”
低碳产品成主流,环保办展树新风
发布时间:2024-10-28 来源:中山日报


   一名客商在认真查看一款LED显示产品。记者 缪晓剑 摄

10月26日,第31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以下简称“古镇灯博会”)圆满收官,五天展期共吸引24万余人次观展采购。主会场共吸引近10万人次入场,其中外商7700人次,同比去年秋季灯展增长35.39%,创历史之最。

展期内,本报记者多次到主会场和分会场观展、参加高峰论坛、商贸洽谈会,听到最多的词是“绿色低碳”,看到的众多灯饰照明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都与“绿色低碳”深度关联,其“绿色心思”获得很多客商点赞。

■绿色低碳产品成本届灯博会主流

连续参展17届古镇灯博会的光韵灯饰在灯博会主会场A馆租了一个大展位,作为中山本土一家中高端灯饰照明企业,光韵灯饰专注生产LED充电灯、太阳能路灯和投光灯。本届灯博会,光韵灯饰的展品主打智能、绿色、低碳,赢得众多国际国内客商的高度关注,收获颇丰。“去年起,节能环保灯开始流行,公司在灯博会发现这一现象后,立即投入人力财力研发,并很快推出一款太阳能综合控制器,从参展本届灯博会来看,市场反响良好。”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本届灯博会,你能明显感受到绿色低碳是未来灯饰照明的主流和风向。

主会场B馆参展的恒洛照明也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到了新产品研发、生产全过程。本届展会,恒洛照明重磅推出的是一体和分体太阳能投光灯。这种投光灯采用的是太阳能光伏板,通过链接智能控制技术,天黑自己亮,天亮自动熄灭,非常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广阔。

在今年新增的主会场H馆,户外、露营、庭院主题灯饰照明展商居多,“秀”出的都是新产品,而“绿色低碳”是他们向客商介绍产品时,引以为傲,频率最高的词。部分企业还把可持续、低碳概念的“高深感”变成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可触摸感”。在其他展馆,“绿色低碳”产品和创新性的“双碳”解决方案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

■绿色办展看得见摸得着

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和生态领域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灯博会上,企业展出绿色低碳新品和配套解决方案的同时,古镇灯博会的承办方也把绿色低碳融入了办展全流程。实际上,从上届古镇灯博会开始,承办方已经把“智能照明、绿色低碳、融合创新”作为古镇灯博会办展的新方向。本届展会,承办方继续强化,提早布局,从展会策划到招商、宣传、布展、观展、撤展等每个环节都融进了绿色办展的理念,推出了一系列低碳环保措施,诸如,采用可再生电力、鼓励“绿色出行”、实施 “绿色搭建”、创新推出“绿色合伙人行动”、用数字化替代宣传纸张等。

绿色办展的“痕迹”在本届灯博会很容易被发现。进入展场需要证件,观者的身份不同,证件各异。记者使用的是“媒体采访证”,与上届相比,本届就出现一个较大的变化,证件整体缩小了,原有的塑料封装不知去向。其实,承办方的用意很明显,尽可能减少物料带来的污染和造成的浪费。本届灯博会对必须使用的上万张出入主会场的证件都进行了“瘦身”和“减肥”,部分证件和指引单品干脆变成了电子证,比如参观证、平面图、观展指南、会刊等。

灯博会开始前,承办方推出了一个名叫“绿色合伙人”的活动。活动鼓励观众乘坐大会提供的穿梭巴士,减少个人开车出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鼓励观众自带水杯,在指定的区域免费续水,对于携带瓶装水的观众,承办方也在主会场显眼位置设置了回收箱。为把这项活动落到实处,承办方还在主会场H馆新设了100多平方米的绿色合伙人俱乐部,观众只要在俱乐部打卡,即可享受专属休息服务以及获得中国绿色产品认证的种子卡片。

■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古镇镇不仅是“中国灯饰之都”,还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升级示范区”,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灯饰照明一直在进行中。展会期间,中山市古镇镇诚邀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企业高管等,开展了一场“绿色低碳照明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古镇镇的目的很简单,用实际行动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当前,中国照明行业正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8月,我国照明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2.7%,高于去年同期7.5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0.4%,总体向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理事长何烨表示,新时期,古镇灯饰应准确把握自身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立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聚焦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重点细分领域,推出更具竞争优势和更高水平的“古镇灯饰”,不断满足用户对美好“光”环境的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记者 卢兴江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