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古镇“两新”组织党委报名参加了该镇举办的“七一”大合唱,47名党团员和群众积极报名参加。遗憾的是,苦练了13个夜晚后,他们还是未能晋级决赛。随着队伍的解散,大家也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但他们的失落之情依旧久久不能平息。组委会得知这个特殊群体的“梦想”后,决定给他们一次上台演出的机会。重返舞台,但无法参加决赛,他们会给出什么样的表现?
47人,同一个梦想
“七一”前夕,古镇筹备了一场主题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合唱比赛,来自全镇各级党组织的18支代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排练后参加了初赛。结果,赛前对进入决赛圈信心满满的古镇镇“两新”组织党委代表队却出局了。
这是一支特殊的代表队,只是把人聚集在一起就非常不容易。报名47人,男23人,女24人。他们有党员,有团员、有群众,来自30多个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有企业老板,有普通员工,平时工作都很忙。
▲面对没有音乐基础的队员,排练时,声乐老师从营造欢快的气氛开始。
“没有任何报酬,突然组织一群人参加‘七一’大合唱比赛,实话说,当时我的心里完全没谱!”古镇镇镇党委委员、两新组织党委书记苏焕明接受采访时坦言,没想到,倡议发出后,较短时间里会有多达47人报名。
这支队伍极其特殊,年龄跨度从“60后”延展到了“00后”。其中,古镇宜宾商会有22人报名,来自十余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年龄最大的名叫麻志源,企业主,59岁;最小的22岁,叫王媛,刚参加工作,跟妈妈一起报了名。“我们虽然是好不容易凑到一起的‘临时演员’,但我们也有中国梦,希望为祖国歌唱。”一位参赛队员说。
初赛现场,有人哭了
47名参赛队员全都没有音乐基础,排练时,纷纷自嘲“五音不全”,这可让指导老师卓迎“操碎了心”。一个月抽出13个晚上,带着一群“临时演员”只练一首名叫《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单曲,卓迎说,从不会唱,到能按调子唱,再到合起来唱,一点一点地打磨成型,真是太难了。但是,队员们想上“大舞台”,歌唱祖国的梦想却一直感动着卓老师。
6月24日晚,大合唱初赛在古镇镇政府会议中心唱响,台下座无虚席。
轮到“两新”组织党委代表队上场时,现场的掌声格外热烈。他们身着盛装,站得整整齐齐,音乐响起,所有人全情投入,放声歌唱。尽管多数队员首次登台有些紧张,但精气神非常饱满。
▲6月24日晚,初赛演出,队员们放声歌唱。
根据抽号,“两新”组织党委代表队是第13个出场。演唱完毕后,粉丝们明显感觉到所支持的团队优于许多已经出场的代表队,认为进入决赛应该没问题。殊不知,强中更有强中手,最终,“两新”组织党委代表队以0.1分之差,遗憾无缘决赛。听到结果后,几名队员现场就哭了。这一夜,筹备组的成员包括老师,心情十分复杂,有自责、失落、遗憾,但更多的则是不甘心。
“临时演员”相聚圆梦
两天后,临时微信群里,许多人的心情依然难以平复。有人提议,“可不可以申请一下,作为表演节目,决赛时,让大家上一次台,圆一个梦?毕竟这支代表队太特殊了。”
“享受沿途风景才是最大的收获,支持‘两新’合唱团返场。”有组织者就此回应。
古镇镇有关领导听到“两新”合唱团的诉求后,征求了筹委会成员们的意见,大家一致同意给这47人一次上台“义演”的机会,但不参与决赛,原因是此前定下的合唱规则不能破。
▲老师为部分学生“开小灶”,有时会忙到凌晨。
“队伍都解散了,还能集合得起来吗?拿不到奖,只是表演,大家还会参与吗?机会虽然来了,但我的心里依然很忐忑。”古镇“两新”组织党委副书记、宜宾商会党支部书记刘明贵说。令刘明贵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天,47人全部到位。6月27日晚,大家再次相聚,排练继续进行。
找到“家”的感觉真好
为何如此多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人报名参加此次大赛?参与者麻志源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是一名有着38年党龄的党员,一路走来,看到了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放声歌唱来表达自豪之情。”参与者曾翠纯表示,47人来自全国不同省份,来自不同企业,但通过“两新”组织这座桥梁和纽带,以及这次爱党颂党的合唱比赛,将大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有种找到“家”的感觉。
▲这是最初报名的队员,后来发展到了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