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中山民众街道新建村,大地上铺展开多彩的颜色。
朱红色、金黄色、中国红、优雅灰……色彩鲜艳的“香云纱”,整齐有序地平铺在民众街道新建村沿江处宽阔草坪上。香云纱,与草坪“贴”在一起,在阳光下散发着多色光芒,与蓝色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共同描绘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11月14日上午,阳光灿烂,工人们分工协作。工人开着货车,把香云纱运到草地;紧接着把香云纱搬运到草地上,摊开、绷直、固定、晾晒……整套动作非常娴熟。
一块原本普通的原布料,经过众人手工浸泡染色后,在烈日下晾晒一小时,又重新浸染、晾晒,反复操作数次,从晨光初现直至太阳徐徐下山。这套流程一共需操作漫长繁复的40次左右,顺利的话,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周,再经过泥固色,一块香云纱才能诞生。
因用莨纱所制,成衣穿着行动时会沙沙作响,而称之为“响云纱”,后又取其谐音,称之为“香云纱”。按坯绸的不同可分为“莨绸”和“莨纱”两种。神奇的是,随着时间流逝,香云纱颜色会越来越浅、纹理会越来越细,如同有自己灵动的生命一样。
香云纱,看上去是那样低调暗沉,静静地就像一段旧时光、一本泛黄的诗卷。香云纱是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资料显示:香云纱十分金贵,曾卖到每匹12两白银。20世纪30年代,被上海滩的富豪们视为高尚服饰。而且,香云纱犹如身上有现代技术难以破译的奇特密码,很难用大批量机械代替纯手工生产。
今天的香云纱服饰,时尚与潮流兼具。但是,制作的过程却非常艰辛。在这个晾晒场上,来来往往忙碌的工人们,来自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海仔,广西南宁人。一副超炫的墨镜,迷彩衣服里还镶嵌有微型风扇,说话幽默风趣,又非常接地气:“我们就喜欢在这里工作,我们知道这个香云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艺,是一种很好的东西,值得去传承。虽然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很小的环节,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停地晾晒又晾晒,但是我们很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因为我们原本就是农民的孩子,我们喜欢在农地上劳动。尤其是为这种古老技术守候!”
传承、创新,发扬光大!香云纱这一有着1700年历史的手工染整工艺,是中华民间手工艺的瑰宝。2008年香云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最佳方式之一。
由于要长时间在阳光下工作,一名女工做足了防晒措施。
一名工人把晒干的香云纱折叠收起,送去染坊进行下一道工序。
一名工人拖着香云纱往前行,将其摊开在草地上。
一名工人拖着长长的“尾巴”走在晾晒场上。
两名工人在晾晒刚染好色的香云纱。
色泽鲜艳的香云纱整齐有序地平铺在绿意盎然的宽阔草坪上。
记者 谭华健 缪晓剑 图编 文智诚
◆编辑:龙慧◆二审:郑沛锋◆三审:方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