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治疗儿童矮小症的生长激素,近几年成为家长们的“心头好”,同时也让关联药企风光无限。
不过,近日生长激素集采给其发展带来挑战——价格最高下降7成。同时,多个药企研发长效水剂的动作,更让生长激素的赛道越发拥挤。
现象:身高成为家长新的“焦虑点”
根据2021年中国九省身高表数据显示,162.6厘米和172.7厘米是18岁中国女孩和男孩的标准身高值。低于这个值,就可以算作偏矮甚至是矮小类型。
(数据来源:中国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随着现代审美的提高,这个标准数据都不能让家长和青年满意。
身高焦虑正向着中国父母袭来。生长激素,则成为了部分家长追求的新一代“神药”。
生长激素其实不并“新鲜”:早在1920年科学家发现了生长激素,但1958年才被用于临床治疗。直到1986年美国礼来大药厂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才让生长激素进入到大规模生产的阶段,最早被欧美企业运用在治疗矮小、Turner症等领域中。
我国的生长激素运用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金赛药业、海济药业等药企先后布局国内市场,并形成以金赛药业为首、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
父母的焦虑成为了生长激素的“助长剂”。不少家长担心身高矮小对孩子的就业、婚恋甚至是心理产生影响,因此不惜斥巨资补充生长激素。随着接触人群增加,生长激素的效用也被逐渐被更多的家长获知。
市场:预计短期国内市场将突破百亿
在生长激素的估值上,虽然各研究单位对此评估值不一,但生长激素在国内的年复合增长率节节攀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全球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预计,2018-2030年中国生长激素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5.7%,至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20亿元。
(中国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治疗市场规模(2014-2030E)数据来源:天境生物招股说明书)
按照西南证券的估算,过去7年,生长激素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0.42%。2013年,国内生长激素市场约为12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大约是77亿元,并预测短期内国内生长激素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别。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15岁以下人群约2.5亿,若根据矮小症发病率3%来计算,即大概有700万人。然而,接受治疗的人群仅占比2%。
如果按照不同病因的界定矮小症人群比例测算,我国因生长激素造成的矮小症人群近230万。如果把特发性矮小、Turner综合征等生长激素获批的适应症也算上,那么这个数字就达到了近390万。
(图片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目前,粉针每年的花费约1.9万元,水针约4.2万元,而长效剂型的开销每年在19.6万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即便在生育率下降的势头下,生长激素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此外,生长激素还可以用于成年人。与作用于儿童增高不一样的是,根据美国有关机构的研究指出,成人用生长激素能在抗衰老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也是目前欧美国家使用生长激素的主要方向。
有利可图,未来光明,也是为什么各大药厂和资本纷纷瞄准这一赛道发力的根本原因。
竞争:多巨头发力水针,挑战霸主地位
目前,生长激素分为粉剂、水剂和长效水剂。其中,水剂和长效水剂是药企的主要研究方向。
水剂方面,目前有国内的金赛药业、安科生物和国外的诺和诺德。长效水剂上,金赛药业则一家独大,垄断了国内的长效水剂市场。
中山市未名海济副总经理于占东认为,相比需要溶解的粉剂,水剂可谓是国内主要研究方向。“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水剂更容易操作,尤其是长效更是可以一周一次注射,患者依从性较高;另一方面,水剂的利润也远大于粉剂,以长效水剂最高,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不少药企选择弯道超车,把研究方向放在长效水剂上。”他表示,未名海济经过多年研发,也终于成功完成水剂产品的临床试验,未来将有望出现业绩的重大突破。根据其预测的图表显示,预计在2024年新一期厂房的水剂产能可达到500万支。
目前,安科生物、特宝生物、维昇药业、天境生物、亿帆医药等均在长效水剂的研究上取得不俗的成果,部分产品甚至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可以想象,虽然市场一片蓝海,但是多个竞争对手的入局,导致生长激素的赛道已经越发拥挤。
挑战:采集倒逼企业“低价换市场”
纵使生长激素势头一片大好,但生长激素近年来也有被“唱空”。
一是最近的政府集采引发的市场悲观。3月10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关于查看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第一批)报名产品相关信息的通知》显示,集采后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拟中选粉针中,金赛药业的拟中选价格降幅最高,达到52%,上海联合赛尔的两个产品降幅约28%。拟备选产品中,中山未名降幅约17%,安科生物约15%。
水针方面降幅则在70%左右,只有国外的诺和诺德应标。在业内来看,这样的中标可谓是海外企业选择“低价换市场”。
二是生长激素的滥用问题。新华社等媒体曾一度发文指出生长激素存在滥用,质疑利益相关者是否在非生长激素缺乏的前提下为孩子乱注射生长激素来牟利,同时质疑企业和医院是否助长生长激素滥用。
这会否继“双减”后成为下一个打压的对象,未来不得而知。
对此,于占东表示了乐观。“虽然集采会一定程度压低了企业的利润,但是只要能成功抢占水剂市场,以及未来成人用市场,都是生长激素的突破口。”他表示,生长激素这一赛道既是一片蓝海也是竞争激烈,研发实力、审批速度、生产线建设、销售渠道等因素都能制约生产激素销售终端,总的来说,新药上市将很大程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