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在岗劳动者丨深中通道“90后”工程师:参与建设的两座悬索桥,集齐了5个世界之最
发布时间:2023-05-01 来源:中山+

4月28日,烟波浩渺的伶仃洋深处,一场盛大的合龙仪式正在进行。

“报告指挥长,伶仃洋大桥最后一片梁段安装完毕。”上午9时37分,保利长大深中通道S05标副总工程师吴育剑的报告声落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正式宣告合龙,也意味着项目桥梁工程实现全线合龙。此时,点燃的烟花礼炮直冲云霄,繁忙的伶仃洋航道上空升腾一团蓝、橙、红、黄、绿色的彩云。

保利长大深中通道S05标副总工程师吴育剑。记者 孙俊军 摄

为了抢抓台风季来临前完成合龙,持续几个月的马不停蹄,吴育剑终于卸下重担,松了一口气。此时,他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穿云跨海的伶仃洋大桥就像一座勋章一样,让他倍感自豪。

4月28日,深中通道仃洋大桥顺利合龙。记者 黄艺杰 摄

“我坐着抛锚艇第一次来这片海域的时候,汪洋一片,什么都没有。”吴育剑说,“如今伶仃洋大桥顺利合龙,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一点点长大,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

汪洋中筑起世界最高海中大桥

时间回拔至2018年2月,吴育剑第一次来到中山。他从紧张施工中的南沙大桥,调到深中通道项目,负责伶仃洋大桥西塔的建设。要在汪洋大海中建起世界最高海中大桥,极具挑战性。万事开头难,作为先行部队,吴育剑体会到项目筹建的不易。“整个现场是一片汪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海中央搭设一个施工平台。早上5时起床,坐拖轮去现场。晚上9时才回到项目驻地,是‘朝五晚九’工作节奏。”回想筹建初期,吴育剑记忆犹新。

深中通道90后工程师吴育剑(右一)在伶仃洋大桥施工现场。记者 孙俊军 摄

刚到深中通道项目不久,就遇上当年的台风季。“一天中午,‘龙舟水’来势汹汹,一个大浪打过来,我们在船上刚做好的饭菜全撒到地上,大家都没吃上饭。”吴育剑说。最初出海施工,坐货船、拖轮、抛锚艇,这些船晃动很大,航速慢,由码头去到桥址,差不多要3个小时。后面条件渐渐好了,有固定时间往返的交通船,航行时间缩短为1个半小时。“现在就更方便,深中通道全线桥梁合龙,我们可以开车上桥,半小时直达施工现场。”吴育剑说。

伶仃洋大桥上建筑工人们。记者 明剑 摄

除了离岸运输难,海上无信号作业对施工人员的心理也是一大负担。“搭设海上作业平台初期,管理人员一到现场手机没有信号,相当于失联状态,心理上有很大的冲击。”吴育剑发现工人的流动性很大,“很多工人出海工作几天就辞职,海上不通电话和没有网络的日子让他们很难适应。”随着海上作业平台搭建完成,项目部积极联系通讯厂商,海上建起发射基站,解决了通讯信号的问题。“工人下班后,可以和家人打电话、开视频,他们的心才能安定下来。”吴育剑说。

如今,伶仃洋大桥高耸入云的东西两座主塔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地标,主桥实现合龙,深中通道建设者成功在一片汪洋中筑起世界最高的海中大桥。吴育剑说,“对于超级工程来说,水上运输、海上通讯这些小细节,往往能决定项目的成败。”

站在世界最高猫道与自然作战

猫道铁网镂空,伶仃洋大桥东西主塔下白浪翻腾,海风呼啸,人身处高空,免不了胆战心惊。深中通道的建设工人,每天需要长时间在270米高空之上进行主缆架设高空作业。

“我在南沙大桥主要负责东锚碇日常施工,积累了猫道架设、主缆架设等一系列施工经验。”吴育剑说,两座桥的结构类型相似,他在南沙大桥积累的经验,到了深中通道项目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伶仃洋海域伶仃洋大桥全桥位处珠江出海口宽阔水域,气候、水文条件复杂,台风多发,全年遭受6级以上强风的天数接近200天。此外,伶仃洋大桥主缆单根索股长约3公里,重约90吨,比同级别跨径悬索桥索股重了约40%,这对牵引、入鞍和张拉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大了索股层距、线形控制的难度。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桥面上,合龙作业正在紧张进行。记者 明剑 摄

在珠江口风速大的自然条件下,如何又快又好地把主缆顺利架设完成,是摆在建设团队面前的一大挑战。“项目创新提出‘高精度标尺索股+抑振装置+信息化量测系统+传统法辅助’的综合工法,对索股进行精确的垂度调整,大幅提高索股架设精度。”据吴育剑介绍,大风会导致索股左右摇晃,无法精确测量,建设团队通过‘V’型保持器和自主研发的索股抑振装置降低了风的影响,让适合施工的“空窗期”更长一点,有效保证基准索股架设精度。

“关于猫道、主缆架设施工,我们曾在南沙大桥吃过亏。到了深中通道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关键点进行技术优化、创新。”吴育剑说。例如通过优化转索鞍的设计,让猫道线形与主缆更加匹配,预留足够的作业空间,方便工人进行施工。

伶仃洋大桥像我的孩子一样

南沙大桥当时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伶仃洋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海中悬索桥,其锚碇是世界最大海中锚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空中走廊”是世界最高海中猫道。吴育剑参与建设的两座悬索桥,就集齐了5个世界之最。“中国目前正由交通大国阔步迈向交通强国,又适逢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好时机,我作为90后一代,幸运地赶上了国家交通基础建设的热潮。”吴育剑表示,未来希望自己在大跨度桥梁建造技术方面继续深耕,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正式合龙。记者 黄艺杰 摄

望着刚刚合龙的伶仃洋大桥,吴育剑感慨万千。他说,“伶仃洋大桥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一根根钢筋,一方方混凝土培养,一路看着它茁壮成长。合龙完成后,下一步就要它交出去了,心里突然有点不舍。”

呵护伶仃洋大桥“成长”的过程中,吴育剑也实现个人事业的跨越。他由方案员、施工技术员、工段负责人、工程部部长,一路成长为副总工程师。“参建深中通道,让我来到中山,喜欢上这座城市,喜欢这里的人文历史、建筑、名人文化,在这里生活很幸福。”吴育剑的第二个孩子在中山出生,他和妻子选择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安家。


见习编辑 赖彤瑶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