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励庭为急性心梗患者手术中。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9月29日世界心脏日,主题为“心行合一”,意在通过意识和行动进一步助力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心血管病在我国城乡居民死因中均高居首位,约合每7秒钟就有1名心血管病患者离世。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昨日,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励庭,他指出,心血管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最大的病因,遗憾的是,有一半患者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急救的最佳时机。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发病逐渐年轻化,却并未引起群众足够的重视。
■今年1至9月接诊300多例急性心梗患者
33岁的小陈,公司管理类岗位,一周工作6天,平时缺乏体育运动。前不久的一个凌晨,他突发胸闷痛,伴有大汗淋漓,休息不能缓解。患者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急查心电图检查提示可疑心肌梗死,急查TNT结果阴性。医生给予对症治疗,但是胸闷痛症状仍有发作。再复查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通过中山市胸痛中心远程会诊联系市人民医院,由当地医院急救120护送至市人民医院,到医院后当值医生为患者紧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单支血管病变,右冠状动脉中段急性闭塞。结合患者青年男性及冠脉病变的特点,为患者急诊进行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及球囊扩张术处理,开通闭塞血管,使右冠恢复正常血流。当手术开通闭塞血管后患者胸闷症状随之消失。随后患者在心血管内科ICU病房治疗2天,待生命体征稳定、心肌酶谱降至正常后,已经转到普通病房。
患者目前恢复状态良好,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收缩功能未受损害,患者没有心力衰竭,没有气促、胸闷痛的症状。
据了解,市人民医院每年接诊急性心肌梗死近500例。今年1至9月接诊300多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患者130多例,年龄最小的仅21岁。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人数近年来急剧飙升。我国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龄约62岁,但它的发病却逐渐年轻化,尤以35岁至44岁中年人居多,男性患者占绝大多数。近年来,年轻人的心梗发病率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职场精英正成为急性心梗的高发人群。
张励庭介绍,中青年发生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此外,肥胖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张励庭表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比较,吸烟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
尽管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以往有所升高,但是中青年的急性心肌梗死还是可以预防。张励庭表示,要积极控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作息规律,合理安排工作量,避免过度熬夜和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积极乐观、愉悦的心情。饮食方面干预,合理膳食结构,低脂和低盐饮食,减少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如鸡蛋黄、动物内脏等;运动方面干预包括规律户外有氧运动,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
■注意心梗发作有先兆
“临床中并非所有的心梗发作都有先兆,但通常50%~80%的患者在发作前都会有一些预警的症状。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心梗常识。”张励庭表示,这4个症状可能是心梗前兆:一是长时间的心绞痛:大部分人会突然发现持续20分钟以上的心绞痛,既往有过心绞痛的患者,症状加重,时间延长。同时还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二是胃肠道反应:部分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的症状;三是休克、晕倒等症状:少数人不会感受到疼痛,而是直接休克、晕厥;四是与劳累有关的疼痛:患者一劳累或一激动,就出现身体疼痛,一休息疼痛就消失了。疼痛不一定是心脏相关部位,可能是肩膀疼痛、后背疼痛,胃疼甚至可能是牙疼。
张励庭提醒,如果有以上症状,应立即平躺,及时拨打120,呼叫急救车。“秋冬季节是心梗的高发季节,市民应注意预防。”心梗并非冠心病患者的专利,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也是心梗的高危人群。而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则是心梗的危险因素,秋冬季更是心梗的发病高发季。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克制不良习惯,时刻警惕身体的异常。
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唐柳青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