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市中医院多措并举,为实现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专业团队 总结“中山经验”
发布时间:2023-10-26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市在申报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中,创新点之一是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市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医疗的“龙头”,是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试点项目内多个重要任务的牵头实施单位,如何实现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市中医院将怎么做?近日,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赖海标。

■四级专业团队实现高效协作

据了解,中山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已建成全市中医治未病和康复服务四级网络体系,正加快搭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努力实现“防中有治”“治中有康”“康中有防”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赖海标表示,“防治康”一体化是指中山市以中风病、胸痹病、骨痿病等病种为试点,打造市级中医医院、片区中医医院、镇街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四级专业团队,并明确其应发挥中医药行政部门及中医质控中心的管理指导职能,运用“防治康”信息管理平台,对病人的双向转诊、诊疗管理、健康评估、追踪随访等进行全流程跟踪管理,促使四级专业团队在“防治康”各环节高效协作,真正实现一体开展。

如何实现“防治康”一体化项目?赖海标指出,一是未病先防、防中有治。以家庭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将中医和慢病、基本公卫相结合,对健康人群进行宣教及早期干预,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随访。二是既病防变、治中有康。早期识别病情,按严重程度迅速转诊至对应层级医院,尽早进行中医康复治疗,从而实现降低中风病致残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三是瘥后防复、康中有防。中风病稳定后返回社区或家中进行中医康复,在市级医院指导下,由家庭医生或社区服务中心定期跟踪随访,将“康”与“防”有机衔接。

■多措并举提供全方位支撑

中山市“防治康”一体化项目在多个方面有所创新。在理念上,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康、康中有防,将中山中医药优势和慢病管理、基本公卫相融合,真正建立高效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机制上,整个“防治康”体系在全市、各医院的贯彻落实。明确专业团队职责,建立协作机制;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多层次的名医工作室师承教育平台,覆盖市、区域、镇、村级医务人员,并借助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西学中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班等多种平台,形成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中医人才培育体系,实施中医药经验技术的传承,培养一批“防治康”复合型人才;在信息平台建设上,打造专门的信息化平台,对“防治康”全流程进行跟踪管理,解决堵点难点,起支撑作用。

据赖海标介绍,中山“防治康”一体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成熟运作,临床救治、传染病防治和慢病管理能力全面增强,在技术传承、人才发展、服务模式、管理体系、交流合作、文化传播等方面总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经验做法。包括“防治康”一体化服务模式、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招、管、培、考、督”系统化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山模式”、多元传播的中医药文化宣传等经验,均可供其他地域借鉴。

赖海标表示,对未病人群以治未病为切入点,开展相应的中医干预调养服务。对患病人群以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原则。并以中风病、胸痹病、骨痿病等病种为试点,将中医药优势和慢病管理相结合,对村、镇、区域、市四级网络的双向转诊、诊疗管理、健康评估、追踪随访等进行全流程跟踪管理,促使四级专业团队在“防治康”各环节高效协作,真正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逐步转移到以“防治康”全方位全周期一体化管理(以健康为中心)为中心,有效降低各类疾病患病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降低家庭经济负担和社会资源消耗。

未来,市中医院计划按照《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全面升级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功能,加强高水平重点专科和中医药特色科研平台建设。“我们将发挥龙头中医院的领头示范作用,深化紧密型中医医联体建设。成立中山市治未病研究院,统领全市治未病、康复四级网络建设。建设中山市中医药技术中心、中山市杏林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赖海标表示,通过以上举措,为全市“防治康”一体化诊疗模式创新提供技术、科研和人才的全方位支撑。另外,该院将联合市城管和执法局,以岭南中草药科普知识为重要载体,为彩虹湿地公园赋予中医药文化内涵,将其升级为中医药文化公园。

记者 周映夏 王云 通讯员 黄琳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