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国疫情多发频发,防控形势复杂严峻。疫情防控期间,市民容易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猜疑等心理应激反应。如何调节情绪,做好“心理防疫”?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山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心理治疗师陈施雅,助力解开更多疫情心结。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容易出现哪些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陈施雅:当我们面对大型突发事件时,如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们可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例如情绪反应,不同程度对疫情过度紧张、焦虑、恐惧,担心疫情无法控制,对疫情的相关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容易感到愤怒;认知反应,存在错误认知,特别关注自身感觉和身体的各种变化,经常对号入座,把自己的身体不适跟疫情过度联系,总觉得自己“中招”了。对自己或他人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为或症状尤为在意,甚至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行为反应,有些人会反复查看疫情相关信息、测量体温,有些人又会过度回避一些信息或场景,有些人两者兼之。加上社交活动减少,有的人生活变懒散,不愿与人沟通交流,甚至手足无措、坐立不安。
●记者:如何缓解疫情带来的应激反应呢?
◎陈施雅:首先我们要相信国家,相信科学,相信医学的进步,相信为我们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其次是减少应激信息的输入,每天给自己设定能查看疫情信息的次数,建议不超过三次。注意信息来源的通道,只看官方信息,要注意不信谣、不传谣;居家期间也不要总躺在床上,做家务、看书、做运动、看综艺等都可转移注意力;最后,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适当调节,放松心情。
●记者:如果疫情期间出现心理困扰该怎么做?
◎陈施雅:我们要觉察情绪,理解并接纳负性情绪。情绪是没有对错的。适当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能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疫情的警惕;我们也不需要压抑或者否认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和疼痛一样重要,让我们懂得保护自己,减少伤痛。只是负面情绪过多,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时,就要引起重视,去理解它,疏导它,保护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放下手机,合理作息,多关注自己的生活。平凡的日常琐碎也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平静;适度的娱乐可以帮助缓解情绪,帮助我们脱离过度的恐慌和焦虑。
大家可以向家人、朋友倾诉,但如果不奏效,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果心理上出现一些波动,而自己无法排解时,市民可随时拨打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全天24小时提供专业心理援助服务的中山市心理援助热线0760-88884120,有专业心理工作者免费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