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为什么优秀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心理专家表示:要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各方面给予接纳与支持
发布时间:2022-04-27 来源:中山日报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为何有一天突然抑郁了呢?市中医院心身医学科主管心理治疗师黄圆媛表示,在她们日常的心理咨询门诊、亲子心理团体课程、青少年个案以及团体治疗中,发现绝大部分抑郁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反倒是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较少因为抑郁而被家长带来就诊治疗,为什么会这样呢?

1、好孩子更在乎别人的评价

在门诊经常听到孩子们说,“我怕考试考得不好辜负爸妈的期待,”“我怕不够优秀我就没有朋友了。”“我怕这次没拿到奖,老师就不再关注我了。”黄圆媛表示,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这些好孩子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的快乐与安全感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自己没有办法获得内心的快乐与满足,他们往往是懂事、“让人满意”的孩子。但是我们往往发现他们内心非常的压抑,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与需求,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极高,甚至是完美主义,为什么他们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呢?

2、从小形成“讨好型性格”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比较强势,而且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就会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处于不如取悦父母而压抑自己内在真实感受的状况,而其他同学跟老师都是父母的继续延伸的客体,也会失去自我,取悦他人。

黄圆媛表示,她观察过一些家庭,比如孩子想要某样东西,妈妈会第一时间拒绝,提出需要孩子做出一定的行为或表现才会给予孩子想要的;另外,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就会不理会他,孩子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如果此时一直没有人理会孩子的需求,孩子会表达自己的愤怒,如果此时父母已然冷漠或者因为孩子的生气而惩罚他时,孩子就会意识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无作用,而且他们需要依靠父母才能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比如食物,他便会学习如何让父母满意并且接纳他的要求,尝试了解他们的喜好,学着取悦父母,甚至在父母要求他做某个事情之前她就已经完成了。这就是孩子“讨好型”性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听话”的孩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决定他们的价值取向的,往往就是家长的态度。

3、抑郁的孩子更习惯于过度“自我反省”

习惯于“自我反省”“自我攻击”其实是抑郁患者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性格特征。这些优秀的孩子都比较谦虚有礼,讲礼貌、守道德,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容易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很少归因于他人与环境,而获得成功时多半归因于“运气好”“对手没有发挥好”,习惯性缺乏自我认同。谦虚本来是美德,谦虚使人进步,但是过度的“谦虚”却使人难以客观看待自己,总是看到消极的部分,很少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这其实就是心理学说的“消极型内归因”,他们无法肯定自我,获得正面的情绪营养。

黄圆媛表示,我们需要关注这些抑郁的“好孩子”,他们的内心会经常感到孤独、无助、压抑。如果消极兴趣一直不能得到释放,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出现退缩,导致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明明曾经那么优秀,怎么就厌学了呢?

4、孩子抑郁并不是矫情,而是生病了

黄圆媛表示,我们需要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各方面给予接纳与支持。当孩子情绪上出现问题向家长求助时,家长需要给予耐心倾听与信任支持,不能一味地责怪、惩罚、无视,帮助孩子共同解决问题。当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时,需要家长的接纳与理解,有的家长会觉得“丢人”或者嫌弃孩子的“耐受力”差,这无疑对于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孩子并不是矫情,他只是生病了,经过治疗与照顾他会慢慢好起来的。

“要让孩子意识到,爱与优秀其实是分开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我们非常努力地去改变孩子的认识,让他意识到,他是值得被爱的、被欣赏的,而不是因为取悦谁,考了多少分,背了多少书。父母需要配合的是,将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孩子的学习、社交表现,清楚地去区分开来。”黄圆媛表示,当然我们依然可以就孩子的学习问题就事论事地提出建议与批评,停止说“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除了口头上的言语还应从日常生活中表现,比如批评过后还是能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做好吃的,说到做到。

“教会孩子自我取悦,拥有自己寻找快乐的能力。”黄圆媛表示,自我肯定非常重要,看到孩子表现好时,可以问孩子,“你知道吗?刚刚你有个事情我觉得很好的。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帮助孩子合理发泄,孩子越懂事,越怕表现出“不好”“不优秀”的一面,情绪崩溃也属于“脆弱”与“任性”的表现。但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合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也需要明白自己发泄情绪是被允许的,负面情绪只有正视了,发散了,才能不被他伤害与困住,这样我们的心理才能保持健康。合理表达需求,满足自己,才能进行情绪的健康营养的循环。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