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镇伊桥幼儿园今秋投入使用。(资料图片)记者 缪晓剑 摄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如何答好教育“民生答卷”?
近年来,中山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4年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7.6万个,迄今成立基础教育集团25个,不断满足老百姓由“好上学”到“上好学”蝶变的愿望。
与此同时,中山首创“天天动起来”全周期运动模式、“全科体育”教学模式,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4年新增公办中小幼学位7.6万个
“孩子能在这么漂亮的幼儿园就近上学,我们家长太开心了!”9月2日,中山中小学校迎来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在沙溪镇伊桥幼儿园,看着眼前有着欧式建筑风格的“高颜值”幼儿园环境,家长们感叹不已。
今年秋季开学,我市新增一批幼儿园公办学位,沙溪镇伊桥幼儿园、西区第七幼儿园、西区第六幼儿园、翠亨新区翠湖幼儿园、横栏镇第四幼儿园、神湾镇中心幼儿园、神湾凝星名都幼儿园、小榄镇蓉樾幼儿园、南区中心幼儿园等多所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上新”,新增学位2949个。
同时,一批中小学校改扩建,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进一步提升。如西区街道新增3个校区,原中山市广浩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后,学校场地设立西区铁城初级中学(沙朗校区)、西区沙朗小学分校区,同时在西区丰山学校设立西区铁城初级中学(广丰校区),提供公办中小学学位3000个。
8月31日,东凤二中重建腾挪工程暨东凤中学扩建项目,东凤镇小沥小学新建教学楼项目相继验收投入使用,增加学位2970个。
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足40万人,2023年已达到52.7万人。2023年,我市小学迎来入学最高峰,新生入学儿童达到7.4万人,初中开始进入高峰上升期,初一招收5.45万人,比2022年增加近0.35万人,增长率达到6.4%。优质学位不足、不均衡,一直制约教育发展。
为了解决学位缺口,确保每个中山的孩子都有学上,我市坚持义务教育学位以公办为主,建立了提前5年预测学位需求、提前3年规划学校建设、提前1年落实学位供给的“531”学位供需动态协调机制。通过“新改扩建添加学位增量,增并扩班提升学位存量”的方案,平稳解决小学新生入学高峰问题。
据统计,2021年以来,我市已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总数7.6万个,仅在2024年,中山计划新改扩建幼儿园7所,增加规范化幼儿园学位2300个;新建、扩建公办中小学8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6300个。
基础教育集团增至25个
今年5月25日上午,中山东区松苑中学、朗晴小学、香山小学等三个教育集团揭牌成立。三个教育集团成立后,成员学校将共享牵头学校的优质品牌和学校文化、先进办学理念、成功管理模式、高效课堂教学、优秀师资团队等,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作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记者了解到,2018年12月底,中山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 快速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并于2019年5月,推动西区办事处与市一中学集团化办学合作,实施集团化办学试点改革,“中山一中教育集团铁城初级中学”成为全市首个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学校。
从2019年以来,中山集团化办学不断提速,截至目前,全市有基础教育集团25个,其中市级教育集团共1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6个、市级教育集团培育对象3个、幼儿园1个,涵盖成员校58所,覆盖学生约16.6万人。
目前,我市已有四个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分别为中山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中山市华侨中学教育集团、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中山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今年3月,为突破集团化办学瓶颈,在总结我市集团化办学改革经验基础上,市教育体育局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包括融合型(一所城镇学校与一两所乡村学校全面重组,融合成“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开展同步化办学)、共建型(将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委托给城镇学校管理)、协作型(在不打破原有学校各自的人事、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一所城镇学校与一所或若干所乡镇学校结对联盟)三种模式。其中,融合型模式、共建型模式的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占比不低于70%。
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山市将进一步扩大集团化办学规模,推进集团化办学的重点转移到组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每镇街于2024年至少组建1个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
截至2024年6月,中山市已有2个镇街完成城乡教育共同体组建工作,涉及成员校10个。
体教融合交出亮丽成绩单
多年来,中山探索体教融合,交出亮丽成绩单。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29%提升到74%;高中阶段每人每学期需介入开展心理干预的平均次数从高一的5次降至高三的0.6次,同比下降近90%;“小胖墩”“小眼镜”亦逐年下降。
近年来,中山创建了301个体育传统特色校,从普校抽调副校长、教师到体校抓文化教学,培养“文武双全”型竞技人才;率先从各级各类体育高校、俱乐部和专业队招聘27名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到学校任教;开设55个体育课后服务项目,惠及学生30余万人次。
中山体教融合还有两个首创,一是首创“天天动起来”全周期运动模式。率先在全国建立“云运动”线上平台,每年吸引全市师生超200万人次“云打卡”;二是首创“全科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在25所学校试点开展主题式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运动火炬”和“知识卡片”联结各个学科,实现跨学科融合发展。
据悉,中山“体教融合”经验在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和体育强省工作会议上作分享。
中山市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也是亮点纷呈。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山涌现出一批改革先进学校。如石岐体育路学校通过三大方面与八个单向试点项目,对学生、教师评价进行改革,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则通过实施“培智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项目,推动特殊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南头镇中心小学“‘四乐少年’学生评价”项目、小榄镇明德中心幼儿园的德育“三轨”评价模式改革等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7月,由中山市承担的9个省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顺利通过省委教育办的终期验收,这也标志着中山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 王帆 杨健 闫莹莹 通讯员 张士雷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