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中山教育评价改革9个省级试点项目顺利结项
五育并举握紧育人拳头
发布时间:2024-07-30 来源:中山日报


   我市蓬勃开展民乐进校园活动,图为学生在演奏民乐。    记者 文波 摄

近日,中山作为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南头镇作为试点镇、石岐体育路学校作为试点校及6个试点项目,均顺利通过省委教育办的终期验收。

自2021年11月广东省开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我市已形成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各镇街、学校组织实施的教育评价改革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逐步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体系,探索形成“自主淘宝”式的校内课后服务模式,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被列入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首批典型案例;3个学校案例入选省第三批评价改革典型案例;连续三年开展教育评价改革——中山在行动主题活动,遴选并发布了80个市级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一批改革先进学校涌现

“教育评价改革是激发教育活力的关键所在,不仅关乎教育的现状,更关乎未来的发展。”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体局局长彭晓新表示,中山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是为了先行先试,积累有益经验,为更大范围内的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2021年,我市9个项目入选省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涵盖市、镇、学校多个层面,包括中山市和南头镇的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基于专家原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模型及评价》、石岐体育路学校的改革实践和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南头镇中心小学“四乐少年”学生评价项目、三角镇中心小学小学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的建立与实践研究、小榄镇明德中心幼儿园的德育“三轨”评价模式改革和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培智学生综合评价改革”。

在教育评价改革上,石岐体育路学校率先迈出了创新步伐。该校通过“党建工作评价项目”“立德树人与师德相结合项目”“‘五育并举’综合评价项目”3大方面与8个单向试点项目,对学生、教师评价进行改革,确保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党建工作落实情况占比50%纳入学校各项工作考核评价,确保了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将教师立德树人任务成效与师德修养评价整合,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落实;三是探索出五育融合并举评价模式,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改革是与时俱进的工作,学校将以点带面,把研究成果推广和覆盖到更多学校,努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石岐体育路学校校长孙华说。

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则通过实施“培智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项目,聚焦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实施与评价,构建了一个集评价理念、内容、实施、办法和应用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推动特殊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每一个特殊孩子都有自己的障碍类别和特殊需求,很难用统一的试卷来衡量。我们不断碰到新问题,比如评什么?谁来评?如何评?教—学—评一致性如何应对个体间差异等。”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务处主任林昌表示,项目试点以来,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以项目式实践活动逐一破解问题,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将特殊学生培养成在社会上有尊严有价值的人。

如何聚焦教育发展核心问题,构建更科学更“接地气”的学生评价体系?南头镇中心小学“‘四乐少年’学生评价”项目通过多元主体的评价手段,建立可视化的积分兑换体系,以导向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正向引导和激励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该校校长卫坤表示,在“四乐少年”的评选中,不仅少年们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还能用自身的风采吸引更多的同学行动、进步、成长。“通过参与四乐少年评价,我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也能看到每一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我们都为自己的成长骄傲。”该校四年级学生陈秋虹开心地说。

小榄镇明德中心幼儿园以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为切入点,开展德育“三轨”评价模式改革与实践,通过更新评价视角,辩证评价方法,扩展评价主体等,实现了从成人到儿童、从教材到生活、从结果到过程的转变,促进了办园质量的提升。“我们的评价系统实现了学生评价的智慧化,得到家长、社会及教育同行的广泛认可,已辐射带动实践园30余所。”该园园长伍春虹表示。

五育融合发展,引领中山教育品质提升

中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有哪些突出的亮点值得关注?记者了解到,中山聚焦五育融合发展,深化校园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德育评价方面,中山出台了《中山市推进中小学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工作方案(试行)》,通过一校一案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创立“寻找身边的思政好老师”“百名书记讲、听、评思政第一课活动”等“大思政”品牌活动,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教学评价上,中山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中山市初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学校特色等多个评价维度,注重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权重,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初中办学质量评价改革典型经验和区域评价模式。

体教融合方面,我市创造全市青少年阳光体育新名片,推出“天天动起来”校园体育活动,实现全市中小学全覆盖。通过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激发校园活力;全市“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发展齐头并进,校园体育人才辈出。数据显示,全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已从2019年的29%提升至现在的60%以上,近视率也从56%下降至50.4%。

在美育领域,中山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构建起涵盖“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的三级测评指标体系,有效推动艺术课程开齐开足上好,促进艺术教师规范教学教法,学生养成艺术学习习惯、家长重视孩子艺术素养成长,形成了具有中山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路径。目前覆盖全市324所中小学校,参与学生481790人,教师3185人。有效推动艺术课程开齐开足上好,促进艺术教师规范教学教法,学生养成艺术学习习惯、家长重视孩子艺术素养成长。

劳动教育方面,我市建立了中山市首个中小学“五育并举”综合实践基地,通过“八个一”活动,推动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研学实践相结合,推动校内外劳动基地场所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常态化的浓厚氛围。

改革教师评价,注重师风师德常态化建设

为了锻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山市教体局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性开展“师德五分钟”活动,充分利用开学前、学期末以及寒假、暑假、春节等重要节日前的教职工大会以及学科组、备课组、年级组组织开展的集体备课、科组会议等活动,安排开展原著研读、心得交流、案例分享等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

同时,相关部门积极创新教师评价模式,自主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动态反映教师的发展轨迹,形成教师发展电子档案袋,并为每位教师智能生成教师发展评价报告。这种个性化教师发展评价模式,不仅能让教师清晰了解自己的教学现状与改进方向,还能有效激发教师的自我提升动力,让评价为教师赋能。

在制度建设上,中山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也下足了功夫,制定《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竞聘推荐指引》,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评价,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重要内容,向一线优秀教师倾斜。全市教职员每年填写师德报告表,签订师德承诺书。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检查。开展严禁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和违规接受礼品礼金问题的专项治理、建立师德违规行为查处情况通报制度。

以“双增”促“双减”,家长满意度逐步提升

如何在《新课标》和“双减”背景下,为学生评价和发展赋能?中山市首创的互联共享“自主淘宝”课后服务中山模式,旨在搭建对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机构的多维评价体系,以体育、艺术“双增”促“双减”。

为落实“双减”工作,中山首先是压减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其次是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先后建立“课后服务素质课程资源库”以及“课后服务素质课程师资库”,通过实施“一镇(街)一策”“一校一案”,确保课后服务在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让有需求学生全覆盖,破解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有限问题。

目前,全市应开设课后服务的30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校内教师参与率达98%以上,小学生参与率90.2%,初中生参与率 97.51%。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涉及艺术、体育、科普、劳动、阅读、心理等16大类332门特色课程,引入校外机构169家,师资1540人。

市教体局校外培训监管科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双减”工作实施两年以来,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得到遏制,培训费平均下降4成以上,非学科类价格总体平稳;此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制定了作业管理细则,并建立了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时间等方面,各校均达到100%的合规率,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也分别高达96.66%和96.74%。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彭晓新表示,未来,中山将积极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引导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破除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办学行为,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