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镇雍陌小学开展“学雷锋”服务集市亲子义卖活动。受访者供图
校园内外兴起“追锋”热潮。受访者供图
为响应“龙腾伶仃洋 文明新中山”学雷锋文明实践服务月活动,连日来,中山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主题活动,校园内外兴起“追锋”热潮。学校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清洁、举办亲子义卖活动、慰问社区孤寡贫困老人等学习雷锋活动, 引导同学们弘扬雷锋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如何在学生心中厚植雷锋精神,如何在新时代拉近雷锋与学生的“距离”,如何在实践中有效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这引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育“追锋”少年的积极思考和行动。
实践:“家校社”三位一体 德育衔接贯通
在各校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活动中,通过“家校社”的紧密合作,有效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推进校内外资源整合,不仅使学习雷锋精神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也做到了“人人做德育”“处处有德育”“事事是德育”的良好氛围。
中山火炬高新区的学雷锋集市上,该区第二小学就积极组织亲子义工队摆摊设点,组织市民参加“环保知识问题”游戏。参与活动的四年级学生黄昱荃开心地说,“看到大小朋友纷纷来到我们的摊位前,自觉排长队参与垃圾分类知识抢答的小游戏,我开心极了,觉得自己正化身为环保小卫士。”该校老师吴霞表示,学校组织亲子义工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学雷锋集市活动中,是希望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刻领会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在同学们心中扎下根,“今年学雷锋我们还将结合植树节、妇女节等各个时间节点,带学生们走出校园,开展内容形式更丰富的志愿服务。”吴霞说。
在三乡镇雍陌小学的“学雷锋”服务集市上,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善款筹集活动。活动中,有的班级义卖学生们闲置的学习用品、玩具、书籍以及手工制作的视频,有的班级的学生却表演才艺现场赢得“赏金”。雍陌小学校长郑燕梅介绍,活动筹集的善款三分之一捐给中山慈善万人行,三分之一捐给广东省红领巾基金,剩下的三分之一将用于学校组织师生代表前往社区慰问孤寡贫困老人。郑燕梅透露,在集市活动后,学校还会组织学生们到三乡镇小琅环公园开展清除垃圾活动。
西区中心小学以“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为主题开启了该校的雷锋活动月,邀请退伍军人分享抗战老兵故事学习奉献精神,以文艺表演形式展现雷锋精神,还邀请家委义工队加入,以“大手拉小手”形式在学校、家庭、社会开展系列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中山市永安中学,则以开展学雷锋活动月为契机,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六个一”活动,参与一次国旗下讲话、一次评选活动——我身边的“追锋”少年、一次主题班会、一期黑板报、一次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一次学雷锋爱心义卖,了解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追寻雷锋足迹。
中山一中西区中学组织近30名入团积极分子,参加烟洲社区的学雷锋活动,活动现场,同学们纷纷到各自的摊位协作工作人员开展活动,耐心细致地为社区老人进行了养老政策的宣传和解答;积极参与了现场垃圾知识分类的科普宣传。
与家长一起做义工,积极参与社区学雷锋活动,拉近了学校与校园的距离,也让少先队员们更切身地感受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思考:如何唤醒新时代雷锋精神?
在新时代的德育工作中,如何让雷锋精神直抵学子内心、化为行动呢?
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匡和平提出了他的思考,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在于利他,同时学雷锋也贵在坚持。“如果把雷锋所做的一个个具体的事来看,没什么伟大可言,因每个人都能做到,但他的伟大之处在长期坚持,成为他的人品素养。”他表示,新时代学雷锋不能停留在形式表层,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遵循孩子们的成长规律,也要结合时代要求,探索新的路径方法。
市教育体育局德育科科长杨文表示,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开展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因此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将雷锋精神融入学校的德育活动、课程教学和日常生活。她认为,学校应把握契机,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特点,通过宣传展示、体验实践等方式,带领师生追寻雷锋脚步,感受雷锋情怀,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依旧绽放异彩。
火炬高新区第八小学校长万小兵表示,学雷锋其实和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仁爱之人”一脉相承,雷锋精神的内核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学校要思考如何才能从儿童化的视角‘阐述’和实践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离学生的心理不遥远。即是唤醒雷锋精神!”他建议学习雷锋活动更应当结合校本课程来实地实践,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将新时代雷锋精神有效融入学校德育实践,因地制宜完善学科实践课程,充分挖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德育价值。
火炬高新区博凯小学梁诗颀同学的家长认为,学习雷锋精神不必太过强调“集中开展”和“固定时间”。他说,“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不应当被圈定为‘义卖’‘搞卫生’等具体行为。学校要为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和引导孩子‘行动’的通道,多在日常下功夫,让‘润物细无声’的鼓舞来引导学生多行善举。”
记者 林燕英 闫莹莹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