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让孩子遇见更“美”的自己
我市涌现出100多所特色学校,美育教育百花齐放
发布时间:2023-10-31 来源:中山日报


   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开发区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在表演节目。通讯员供图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学校开展“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其中,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山市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把美育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印发了《中山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施细则(试行)》《中山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实施方案》《规范全市中小学校艺术类常规赛事活动的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让我市美育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美育育人氛围。

■美育课程引导孩子“知美”

记者走访发现,每所学校都结合自身条件开设美育课程,含美术、音乐、体育、劳动、科学等门类。其中最常见的美育课程就是音乐和美术课程。

如石岐中心小学为学生提供古筝、吉他、钢琴等乐器学习课程,同时开设多样化艺术作品类课程,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坦洲镇阳光小学目前虽然只有三个年级,却努力配齐艺体科专职教师,开足艺术课程,并在国家规定课程之外,探索美育校本课程建设,包括“传统书画”“创意美术”“科学创想”“阳光舞台”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课程。民众街道三民学校除了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开足音乐、书法、美术等艺术课程外,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黏土、国画、合唱、书法、剪纸、舞蹈、街舞、口风琴、啦啦操等19个社团课程。社团课程培育学生们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也让孩子在美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品德。

■把美育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

结合地方特色或条件开设美育课程,让学生既深入了解本土风土人情,又传承当地的文化特点。据沙溪镇圣狮小学校长黄慧芳介绍,该校整合社区(圣狮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沙溪四月八”非遗传承基地的民俗,每年不但举办四月八主题美术作品展,还开设了服装盘扣技艺与中山本土文化融合的课程——《圣狮凤舞-盘扣》《栾樨学堂》《圣狮凤舞》《小金龙培训班》以及《小金龙扎作》等课程,有效地把美育融入本土文化教育中。

同样,结合水乡特色文化,民众街道三民学校创设了三民童心黏土工作坊;南侨英才学校结合南区侨乡文化特色,开展了以“寻侨”为主题的系列美育活动;坦洲阳光小学的缝纫手工美育课让学生们兴趣盎然。“特色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美’,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专注力以及创新能力。”卢云表示。

■学科融合让美育渗透力更强

在板芙镇广福小学,一条绳子可以是美术课,也可以是体育课,还可以是语文课。为了营造浓郁的“绳文化”氛围,广福小学开发了《花样跳绳》校本课程,同时推进学科融合,开展“绳+”融合课程。

黄圃新地中心小学不少学生参加了“迎中秋,庆国庆”主题“诗配画”比赛。在语文课堂和美术课堂的合力作用下,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关于中秋的古诗经过双双小巧手绘制,变成了一幅幅色彩鲜丽生动鲜活的图画。

“我校结合本土民乐资源打造竹笛教学特色并开发了陶艺课程,此外,还结合学校各学科强化美育融合教学,如美术和信息技术、德育、语文等学科融合开发了动漫课程。”开发区香晖园小学副校长何巍表示,学校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市教育体育局体卫艺科相关负责人李艺介绍,近年来我市鼓励各学校将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各个层面,渗透在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各个学科之中。不少学校已作出了积极探索,如三乡镇鸦岗小学、开发区博凯小学等。

■搭建展演舞台让学生“文化自信”

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德艺兼修”的美育模式,搭建各种展演舞台,引导学生从美育教育中增强文化自信。市教育体育局每年牵头组织多场全市中小学校艺术类常规赛事活动。市教育部门也倡导各学校开展多元化的美育课程和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记者了解到,我市各个学校都积极为学生搭建塑造美、表达美、传递美的舞台,让每个学生的心灵受到浸润,素养得到提升。如坦洲镇阳光小学在校内建设了户外艺术舞台,每学期开展大型综合艺术展演,每个月组织专场才艺秀,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在阳光舞台上表演。又如板芙镇的广福小学每年组织“广小好声音歌唱比赛”“六一文艺汇演”“竖笛比赛”“广福小学艺术节”等。

精彩纷呈的展演和比赛活动,让我市学生“以赛促学”,让学生们通过比赛激发内心对美的追求、欣赏、创造,也让学生们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市教体部门还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学校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手工制作等美育课程。如板芙镇深湾小学开展竹笛校本课程、沙溪镇云汉小学开展综合涂鸦美育课程、古镇镇镇南小学开展陶艺艺术课程。

目前,全市涌现出100多所特色鲜明、师生认同、社会认可、市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学校美育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记者 林燕英 通讯员:李艺 卢云 郑清云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