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沉寂10年,新作《烟霞里》获得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家魏微做客中山作分享——
“中年的写作,是一种清醒的自觉”
发布时间:2023-10-17 来源:中山日报


   魏微应邀作“文学的经验之谈”主题培训分享交流座谈。 本报记者 易承乐 摄

在今年8月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代表广东的魏微的《烟霞里》经过层层选拔,顺利挺进十强,引发热议。10月15日,知名作家魏微做客中山,分享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并讲述了《烟霞里》创作背后的故事。

从语言说起

魏微开门见山:“我能从事文学这条路,是由两个原因决定的:第一,语言的感召;第二,心里有话要说。扩大一点讲,不单是我,我想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文学经验。”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繁荣昌盛的时代。初中时代起,魏微就大概知道文学是怎么一回事。高中起,她开始读汪国真、席慕蓉等人的作品,《读者文摘》等,觉得很有启发,但现在回头看这些文字对她来说有点浅。

“什么是好的文字?不一定是那些优美的形容词。”魏微举例,作家萧红通过散文《饿》描画了自己饥饿时的真实状态,她在文中写道“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魏微说:“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句子特别惊艳,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文学语言,不是华丽辞藻,而是非常新鲜传神的准确表达。”

魏微认为,要写一篇好文章,除了好的故事外,还需要作者有好的文学意识。“在这里,我推荐大家阅读90后河南青年作家宥予的长篇小说《撞空》。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自身觉醒的文学意识尝试呈现那些对世界、社会、情感、家庭、生活有新理解的年轻人。”

“我现在的状态是,我对生活仍然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好奇心。上次回南京,我看到很多各行各业的同学,我对这些不同的群体特别感兴趣。年轻时,我对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都没什么兴趣,但随着年龄渐长,我意识到其实文学和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都是共通的。包括这次创作《烟霞里》,里面有很多历史的引子。”

《烟霞里》以个人经历呈现家国历史

魏微自2012年在《花城》发表了《胡文青传》后,几乎再也没有新的作品面市。沉寂十年后,2022年12月,其长篇小说《烟霞里》首次出版,便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今年8月,《烟霞里》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烟霞里》共分五卷,另有“前序”和“终章”。全文50多万字,以时间为经线,以主人公田庄的经历为纬线,用编年体的方式,逐年检视和回顾了一个女人繁茂又寂静的匆匆一生。据了解,小说最初在《收获》刊发时拟命名为《一个人的编年史》。

小说大开大合,主人公田庄1970年出生于一个小山村,然后读书,上班,结婚,生子,直至英年早逝于广州。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她的一生,亦与整个国家在这40多年的发展变迁同步。从田庄身上漫过去的时代浪潮,也都同时灌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为何在文坛沉寂10年之久?魏微笑称:“确实10年没写,为什么呢?自然是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满意。最主要是遇到了写作的瓶颈期,早年我写作比较顺。”

“沉寂的这10年是我的中年时代,我过得五味杂陈。面对家庭、社会、工作等压力,整体处于一种综合复杂的状态,总感觉自己的能力不够。年轻想法时简单,全凭着感觉去写,文字简单有力量。”魏微解释称,“人到中年后,再不能凭着感觉去写,而有着一种清醒的自觉。在这种状态下,有种跳出自身以外看自己写作的感觉,我陷入了一种自卑自我怀疑自我消耗自我否定的痛苦中,摇摆不定,总觉得有很多话要说,但憋在心里说不出来。”

“回到《烟霞里》,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与主人公一样,我生于20世纪70年代,很熟悉这个时代的变迁和同代人的命运。包括对它整体的结构布局、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场景设定、节奏感等都很有感知力,能做到将国史家事融入日常生活的讲述中。”魏微坦承,她曾对历史不感兴趣,但在《烟霞里》写作中开始思索现状的历史缘起,反思命运的历史根源,呈现了历史对其家族每位成员的深刻影响。

现在,让我们从《烟霞里》重新认识作家魏微。

相关链接

魏微,原名魏丽丽,女,1970年生,江苏人。诗人,作家,广东省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学奖得主、茅盾文学奖提名人。作品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代表作品有《大老郑的女人》《化妆》《乡村、穷亲戚和爱情》《一个人的微湖闸》《烟霞里》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意、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

记者 张倩

◆编辑:龙慧◆二审:苏鹏蕴◆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