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中山书展走过十五载,质量更高影响力更大,成为推动文化兴城建设的重要载体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书香中山”品牌更亮
发布时间:2023-08-18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各类公共阅读空间随处可见。图为夜幕下的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外景(资料图片)。记者 明剑 摄


   2012年,著名学者钱文忠受邀做主题讲座(资料图片)。叶劲翀 摄


2021年8月23日,参加“中山书展进小区”活动的孩子和家长(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2021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三届中山书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全市各级联动、分散同期的方式办展。图为位于金鹰广场的中山书展惠民书屋(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2009年7月25日,首届中山书展在兴中体育馆举行。    黄春华 摄


在市博览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山书展规模升级,展出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本报记者 文波 摄

中山书展走过十五载,早已从单纯的图书展销,发展为集出版成果展示、图书交易、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盛会。纵观来路,从注重经济效益到注重社会效益,从集中办展到分散联动办展,从线下办展走到线上办展,再到本届线上线下同步办展,中山书展的办展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近年来,中山立足群众需求,不断丰富完善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推进香山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打造更多新时代新经典,提供了时时可读、处处可读、人人可读的文化条件,全民阅读在中山大地蔚然成风。

办展模式愈加成熟 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上,曾是中山书展第十届至第十四届的主要执行人。当被问及中山书展发展的总体趋势时,他不假思索地表示:“越来越高质量。”

追溯到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人们更加需要精神食粮,让好书给人们励志、鼓舞。中山市民历来有良好的阅读传统,向来不吝于光顾香港、深圳书展,但却没有自己的书展,令人遗憾。

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中山日报社多方奔走与努力,终于在2009年7月25日,推动首届中山书展在兴中体育馆举行,40多家出版社进场参展,提供逾10万种图书。5天内超过20万人次涌入展馆,将兴中体育馆挤得水泄不通。

首届书展策划小组成员林慧茵在总结中写道:“我们看到许多市民为了进入知识的世界而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门外排队;我们看到场内许多学生、家长以及老者抱着一大堆心爱的书籍而兴奋雀跃……因此我们认为,这次书展的意义并不仅体现在20万人次进入现场这么一个数字上,还体现在它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对读书的精神需求上。”

首届中山书展的成功,极大振奋了主办方和书商的办展热情与信心。第二届中山书展办展规模升级,从兴中体育馆转至中山市博览中心举办,展出面积由原来的3000平方米增加到1.6万平方米,5天的展期吸引了近30万人次入场,读者也由本地发展到来自珠海、江门等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综合效益越来越明显。

“第四届中山书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陈上说,从第四届开始,中山书展升级为市一级类展会,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同时首次成为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并列入第十届中山读书月系列活动的重点项目。彼时,中山书展的属性也开始有所转变,从注重经济效益转为注重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力争做到双赢。

在接手策划第十届中山书展时,陈上和策展团队将前九届中山书展的情况、特色亮点等都详细地分析总结了一遍。陈上介绍,每年的南国书香节,省里都会有统一的活动主题和明确的策展要求。每一届中山书展策展人都是在高标准完成南国书香节的要求基础上,再结合本土特色和文化需求进行创新。

中山书展是公益性、普惠性的本土文化盛宴。前几届的成功举办,让市民群众对书展有了更高要求和期待。“第十届书展上,我们通过名家讲座、新书发布、阅读体验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给市民奉上‘文化大餐’,又利用线下办展的契机,为文化文创企业提供展示窗口,从而刺激整个中山文化市场消费。”陈上表示。

政府资源广泛联动、招商规模持续扩大、进场人数显著增长,让本就备受关注的第十届中山书展再次点燃全民阅读热情,成为中山书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陈上表示,第十届中山书展是一场多元的文化盛宴。根据调查问卷信息反馈,市民对第十届中山书展满意度达82%,其中非常满意占比38%。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走过11年的中山书展面临全新挑战。策展人迅速顺势而为、谋势而动,将线下书展转为线上书展,更进一步契合数字化阅读需求,催生了“中山书展云平台”等载体,让读书不再局限于实体书籍和视觉阅读,力图用更少的空间,带动更多的感官感受书籍魅力,让书展从有形的、摸得着的书展,变成线上听得到、看得见的书展。

疫情三年间,中山书展探索出了全新的办展模式。“书展以线上为主,线下不再设主会场,但分会场却星火燎原,遍布全市23个镇街图书馆,联动了中山大小的书店,将阅读活动送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村居……这就是‘家门口的书展’,有效实现了化整为零,便利了群众,提升了书展的公益性。”在陈上看来,经过这个时期探索的中山书展,反而得到了不断进步与深化。

15年后的中山书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当代文化崭新的元素,数字阅读自不必说,还辐射到了读书的许多关联行业。在技术赋能的当下,它们互为补充、互为彰显,“中山书展”品牌越擦越亮。

“书香中山”氛围浓厚  平均每3万人拥有一座自助图书馆

“中山书展迈入第15个年头,我觉得它早已将阅读火种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市民梁龄心是资深书迷,每届中山书展都没有落下。于她而言,连续多年举办的书展像是一个“文化闹钟”,提醒她无论生活再忙,也别忘了捧起书籍静心阅读。近年来,中山书展在各镇街书店设置分会场,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畅享“书香文化的大餐”。梁龄心说,现在走进书店,能看到越来越多专注阅读的身影,让她明显感受到中山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全民阅读氛围越来越浓。《中山市2022年全民阅读大数据》显示,2022年受访市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20.4本,比2021年的18.5本有明显增长。

翻看2023年中山市十大优秀“书香家庭”事迹,有投入毕生积蓄,将祖屋建成文化园并不断添置各种书籍近万册,丈夫坚持著书弘扬黄圃地方优秀文化的潘添元夫妇;有贯彻“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活方式,家庭实体藏书3000余册,热爱阅读的潘睿、冯思佩、潘希言三口之家;有开办书吧、在家订立每人每天读书一小时读书制度的蒋振炎家庭……我们从中可喜地看见,越来越多的人被带入到阅读的行列中,阅读正逐渐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陪伴大家走过15年,中山书展已从早年单纯的图书展销,发展为集出版成果展示、图书交易、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盛会。近年来,中山书展创新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开辟书展新阵地,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助推书香中山建设,使之成为推动文化兴城建设的重要载体,汇聚起全社会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今,走在中山的街巷中,不时就能偶遇香山书房、邻里文化家、书店等各类公共阅读空间。“香山书房”建设被列入2022年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截至2023年3月,已建成103家“香山书房”并对外开放。此外,全市共建中山纪念图书馆、各镇街图书馆分馆、邻里文化家、共享阅读空间等各类自助图书馆共154家,平均每3万人拥有一座自助图书馆。

知名大咖助阵  中山书展焕新再出发

备受瞩目的十五届中山书展将于8月18日至22日开展,精心策划的400多场阅读推广活动将在线上线下陆续举办。本届书展以“奋进新征程 粤读再出发”为主题,主会场中山博览中心综合展厅共设置超20个展区,广东省人民出版社、深圳出版集团等40余家单位、超6万种出版物参加,将集中展示、重点推荐全国各地精心策划的优秀主题出版物。其中还首设“AI融合阅读展区”“数字阅读展区”,引入AI等新兴技术与数字阅读融合,将为读者带来AI融合阅读的新鲜体验。

届时,书展将推出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合互动的现场活动。不仅有白岩松、马伯庸、郑集思等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家和本土文化名人来开讲,还有邓咏秋阅读漫画作品展、“我的书屋·我的梦”绿书签行动创意绘画展、“长虹卧波 天堑通途”——深中通道建设图片展等主题展览,以及“点亮·书香夜市”“车尾箱书集”“落日音乐会”“湾区升明月”等精彩纷呈的系列阅读活动,致力打造“阅读的盛会、读者的节日”。

这次书展的分会场,同样书香缭绕。书展主办方在非遗主题“香山书房”、板芙镇里溪“香山书房”等阅读空间设置24个特色分会场(乡村分会场),做到全市各镇街全覆盖。在非遗主题“香山书房”特色分会场,将有香山粤剧团、三乡木偶戏、南区马家枪等现场展演,读者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领略中山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为持续推动全民阅读,第十五届书展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线上阅读活动,让读者在“云端”也能同享书香。书展期间,读者可以在中山+“2023中山书展云平台”在线观看《直播荐好书 邀你同阅读》《阅读盛会开启!直播间提前带你云游书展》《新教育萤火虫亲子阅读公益活动——家校共育系列公益讲座》等多场直播;还可以到中山+话题广场参与互动,“云”分享自己与书展的点滴故事、阅读体会以及书籍愿望清单,将有机会赢取福利奖品。此外,由中山+客户端制作的“小中爱读书”融媒体产品,将集合中山有趣有料的阅读推广人,按不同主题荐读优秀作品,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山历史文化。

记者 谭桂华 余晓霖 江慎诺 谭桂华

◆编辑:龙慧◆二审:苏鹏蕴◆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