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双减”政策印发一周年之际,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对中山221名中小学生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山体教融合发展状况良好,但深度融合发展尚存薄弱环节,建议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社区学校体育设施配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育评价体系。
认可对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作用
2020年8月,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体融合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把基础教育引向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正确轨道。
超八成受访学生认可体教融合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52.5%的受访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33.9%认为作用比较大。受访学生对于开设体育课的目的认识明晰:74.2%的受访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64.3%认为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奠定终身体育意识。受访学生认为加强体育锻炼益处多多: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为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提高智力水平、促进大脑发育改善大脑功能;可增强体质;享受乐趣、锤炼意志、更好地促进文化课学习、健全人格。
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增加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们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学生们能够增加时间参加一些校内、校外体育实践活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升温。
受访学生每天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有所增加,时间增加15分钟以上占37.1%,时间增加15分钟以内占22.2%,基本不变占37.6%。其中,83.9%受访初中生对所在学校的体育课程安排表示满意,而73.8%高中生对此表示满意。在中考中,体育课程地位的提升,转变了学校、老师、家长对该课程的态度,确保了学生的锻炼时间,促进学生的体质逐步提高。
44.3%的受访学生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内开展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25.8%反映学校进一步优化体育运动场地设施;23.1%认为学校进一步科学规划了文化课与体育课程;22.6%认为学校增加了体育课程方面的经费投入。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包括篮球、跳绳、田径、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教学场地包括篮球场、田径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球场、游泳池等。
教育评价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34.8%的受访学生认为目前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不够浓。33.0%的受访学生认为目前各界对教体融合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分别有26.2%和25.8%的受访学生认为资金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设施匮乏制约体教融合发展;24.9%的受访学生认为校外体育资源利用度不足。
22.6%的受访学生认为体育人才培养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体教融合发展;15.4%的学生认为当前教育评价体制限制、削弱了体教融合推动力。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需要改革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引导体育教学回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正轨。
国中调建议,中山应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社区学校体育设施配备。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结合地方、学校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和人力支持,上足、上好体育课,使中小学生掌握一两门体育技能。同时,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多元评价体系,拓宽学生的成才选择,拓展和丰富体育锻炼内容,形成激励体育锻炼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