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明向记者介绍儿子杨达华设计的文创图案标志。
▲一名小朋友正有模有样地敲打着大鼓。
▲村民在展示馆里观看“龙头”。
金龙舞动,风调雨顺。
在每年的中山慈善万人行上,中山人总会见证这样一幕:上百名青壮年身着“起湾”字样队服,轮番上阵,舞动着长达63米的金龙,阵容盛大壮观,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起湾金龙。
东区起湾金龙在中山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起源于村民祭拜能够呼风唤雨的龙王,后来发展成为村民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丰收,表达百姓对和谐生活的向往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明末清初诞生以来,每年的四月初八和秋收农闲之后,村中多会举行盛大的巡游活动。
●有了专门的传习展示场所
起湾金龙在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下得以传承,起湾金龙扎作技艺于2012年11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山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以来,好消息更是接踵而至。5月份,起湾金龙被正式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扎(中山起湾金龙)非遗展示馆于6月26日正式开馆,标志着这项省级非遗有了专门的传习展示场所。
第四代传承人杨国明今年70岁,是土生土长的起湾村民。其祖辈、父辈都是村里的扎作高手。杨国明从5岁起就跟着叔父和父亲学习扎龙,他说:“这门手艺传到我手里已是第四代了,我想让金龙继续传承下去。”已经跟起湾金龙打交道65载的杨国明,熟练掌握了整套制作工艺,他要用尽一生,把这门技艺做到极致。
彩扎(中山起湾金龙)非遗展示馆内,详细介绍了起湾金龙的历史、传承过程、传承现状等文化故事,展示了彩扎的原材料、半成品、工具等丰富内容。站在馆内一隅,杨国明眼中炯炯有神,望向亲手制作的龙头,目光中充满珍爱,“我们起湾金龙的色彩是选择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颜色,63米长的金龙代表六六大顺、生生猛猛的好意头。这是我们起湾的本土文化,都是有寓意的。”
作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杨国明的儿子杨达华是位“85后”青年,在大学攻读服装设计专业的他,对起湾金龙有了不一样的思索。善于学习的杨国明思想上也与时俱进,想与儿子一起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文创产品,进一步扩大起湾金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时俱进让非遗焕发新魅力
说干就干,在东区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父子俩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其中有两款T恤,在去年的金龙文化盛会上展出热销且广受好评。T恤图案运用了彩扎龙头元素、传承人题字盖章及英文点题,“国潮”风格拉满,设计理念中西合璧,迎合广大年轻人喜好。
杨国明对此非常认可:“这是传承人自己设计的文创,更有意义,很多人买来收藏。同时,这也是向年轻人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对起湾金龙的传承意义重大。”杨达华则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如今,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我们有信心将起湾金龙慢慢推广成为中山的文化符号之一。”
非遗展示馆的一面墙上,展示着近十款文创产品概念图,有帽子、手袋、口罩、书签等。图形设计源于金龙,由祥云环绕,寓意诸事吉祥。该系列文创产品概念由杨达华创作,代表了传承人坚持守正创新,让非遗焕发新魅力的积极实践。
有了传承人,才有非遗的绵延不绝、经久不衰。谈到未来彩扎技艺的传承,杨国明精神奕奕:“以前我们的技艺是传男不传女,传村不传外,这些思想已经过时啦。对于传承人培养,除了我们杨家的家族传承,我们还到小学里开推广班,现在也收徒了,准备暑期开设传承班,让年龄层不同的11个弟子系统地学习彩扎技艺。”
“未来,非遗需要融入更多年轻元素、年轻力量,加深大家对非遗的认识了解。就像我们通过文创产品让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一样,也是为了让起湾金龙的生命力更强。”杨国明父子深刻地意识到,时代虽然变了,但无论怎么变,起湾金龙的文化脉搏不能断,文化内涵也不会变,只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