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侨乡安定》:书写看得见的乡愁
记录南朗街道安定村华侨往事,让爱国爱乡之情代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2-06-26 来源:中山日报


   ▲《侨乡安定》封面。      南朗统侨办 提供


   ▲1932年拍摄的安定学校学生上课场景。


   ▲在5月21日举行的《侨乡安定》读书分享会上,还举办了老照片微展览。

安定村,坐落于中山市南朗街道的中心,紧邻着繁华的乡镇商业区。

早在香山建县前,安定村便有人在此定居。据村史记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江苏吴县人程师孟的后裔程许连,从邻村亨美分支迁居至此,形成村落。安定之名,皆因此地为一片肥沃的平原,它承载着村民祈求长治久安的美好心愿。

安定村的侨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在1860年,即清咸丰十年,其村民程利(字维焕)旅居檀香山,经努力成为当地富商。他在郑藻如的倡议下创建中华会馆,后被任命为中国驻檀香山首任领事。目前,该村侨胞分布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生活在檀香山的侨胞有逾千人。安定侨胞中的著名人物包括杨仙逸的夫人程度纯、檀香山著名侨领程维晃、参与创办檀香山首份中文报纸的程蔚南、参与创办中山大学的程天固、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程天斗等。这些华侨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村里的学校、会馆、水泥路、消防器乃至街灯,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日前问世的《侨乡安定》一书,将这段“侨事”娓娓道来。

一叠老照促成的修史计划

20世纪30年代,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良友》1937年第127期,以半个版的篇幅,报道了来自中山安定村的一则图片新闻。该新闻称,当时国内文盲众多,从而极力提倡乡村教育。在中山的安定学校录取了许多牧牛娃,“一切皆有学校供给,不收取任何费用”。

这些照片展现了师生们的校园生活,但见校园清幽,课室明净,还有一张于芳草地上拍摄的师生大合影,后面是连绵的村舍,偎依在小树林旁。

光阴荏苒,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26岁的南朗女孩甘观凤与八十多年前的安定“相遇”了。“我们当时正准备修缮安定侨联会,没想到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大叠冲印好的老照片。大概有200张之多,其中包括1932年拍摄的安定学校、改革开放后的安定村,以及2006年的活动照片。”甘观凤说,她仿佛打开了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

甘观凤于2018年入职南朗乡音社,担任《南朗乡音》编辑。起初,她只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做刊物,对侨文化一知半解。“听安定侨联主席介绍,这些于1932年拍摄的照片是华侨回乡拍摄后带回美国冲印,待下次回乡再带回给我们的。”

然而,这些两渡重洋的珍贵照片因经年累月的潮湿而发生了粘连,部分已严重褪色,影像变得模糊不清。为了抢救它们,留存这一份乡情,甘观凤和同事找到了专业的图片修复公司,对其进行修复、整理和翻拍,把它们变成电子文档。

在整理照片的过程中,他们也开始着手梳理自创刊以来的60多本《南朗乡音》。

《南朗乡音》于1988年创刊,拥有全国统一刊号,每期寄送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共1700多册,是一份在中山乃至海内外中山华侨中颇具影响力侨刊。“当时我们只找回了一本创刊号(第一期),于是决定翻拍第一期,并印制了5份复制本。其中,有一本送给广东省图书馆侨刊乡讯展馆,一本寄往中国华侨博物馆。”

在整理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南朗乡音》留下了许多富有年代感、充满趣味性的报道。昔日的新闻现已成为史料,其中关于安定村的资料非常丰富,于是萌生了编制“安定侨史”的设想。

甘观凤回忆,对参与编制计划的青年人而言,那是一个非常充实的暑假。他们借助南朗团委“展翅计划”,招募了6位大学生,对60多期的杂志进行“考古”,对涉及安定村的部分资料进行转录,同时查阅《中山华侨史》《南朗镇志》《南朗名人录》等大量资料。整理出文字后,他们又聘请老师和广告公司进行排版,最终在2019年年底定稿。但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编制计划搁浅。

直到今年5月,这些书稿最终形成了一本中英文双语的《侨乡安定》,展现在世人面前。它由南朗镇统侨办、安定侨联会和南朗乡音社共同编制。从“安定侨史”到《侨乡安定》,史书的意味虽然有所淡化,但其中不乏珍贵史料,比如上述提及的20世纪30年代的安定旧影。

一部英汉双语版的侨乡记录

在今年5月21日举行的《侨乡安定》读书分享会上,安定村的老华侨和《南朗乡音》的多位编辑,共同讲述了他们与安定村的一段往事。记者在位于南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侨胞之家的活动现场看到,除了当地村民,不少中山历史研究爱好者也特意从城区赶来聆听故事。同期展出的安定村老照片微展览也吸引了不少人。

《侨乡安定》编委之一、《南朗乡音》社长孙思松透露,他们本想编辑一本有关安定的志史,但因年代久远,很多资料仍然欠缺,难以满足志书的编排体例,遂调整思路,整合现有资料,先以这本小书唤起社会关注,让海内外乡亲知悉家乡往事。“期盼有心人给我们提供更多资料与照片,让我们将它补充完善。”《中山侨刊》社社长梁雪霞对《侨乡安定》的英文翻译给予了高度赞赏。“《侨乡安定》基本做到100%全英文翻译,这是十分难得的。而且翻译水平很不错。” 据悉,担当翻译的程敏珠和程思琪也来自南朗本地。梁雪霞认为,这是一部有价值的外宣作品,“见人见事见情怀,书写了看得见的乡愁”,让不懂中文的华侨后裔也能读懂,由此了解家乡,指引其日后寻根。

作为当日读书会的主持人,甘观凤也分享了她参与编辑《南朗乡音》和《侨乡安定》过程中的见闻与感受。在2018年至2019年间,她接待了6批返乡的华侨,有从国外回乡寻根的、有回乡祭祖或叙旧的,也有与本地侨办前来交流的。她带着他们品尝家乡菜、重逛南朗墟,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也让她为之动容。“记得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阮小玉女士,说她回来最喜欢吃猪肠粉,她要的是那种最传统的做法,蒸好后剪成段,淋上酱油、香油。”

“每一次,主任都会让我带上接受捐赠出版费的收据本,因为这些华侨往往会拿出自己或其他乡亲委托的捐款给侨刊。”20、50、100、200……美元、澳元、欧元、港币……每年《南朗乡音》年底结算时,她都需带着花花绿绿的各国纸币去银行兑换人民币。有的华侨索性在寄给《南朗乡音》的信中夹带支票。“由于账户原因,我们不能兑换这些支票,但我们将每一张都保存下来。”在疫情期间,一些乡亲因为邮件寄送问题,没有及时收到《南朗乡音》,还会拨打越洋电话前来询问情况。这些华侨还经常给侨刊编辑从国外捎来所需的书籍和资料。

华侨将侨刊视作与家乡情感联系的纽带,这让年轻一代的南朗人甘观凤更加渴望深刻了解家乡文化。读书会当天,身怀六甲的她,根据《侨乡安定》书中提及的安定概况、侨团组织、杰出侨胞、侨捐项目和侨乡风俗等内容加以梳理,制作了精美的演示文件。《侨乡安定》也是甘观凤送给她即将出生的孩子的见面礼。

“《侨乡安定》真实反映了我们安定村华侨在海外的奋斗史和心酸史,以及华侨对祖国建设和家乡建设的热心支持和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值得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安定侨联主席、《南朗乡音》老编委郭岳华说道。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