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三乡木偶戏传承“后继有人”
15岁少年参演《梁祝·化蝶》
发布时间:2022-01-04 来源:中山日报


   木偶戏《梁祝·化蝶》演出现场。

前不久,中山市三乡镇桥头村,祠堂前的文化广场上,一场粤剧木偶戏正在上演。

排排坐看大戏的主要是桥头村的村民,表演的团体有两个:三乡镇木偶戏协会和桥头村乐雅曲艺社。这是他们首次合作——以曲艺社现场伴奏和演唱配合木偶粤剧的演出,以往他们都是播放事先录制好的配乐和演唱。

“这当然有难度,我们的排练都是按录制好的音乐来进行,现场的伴奏和演唱节奏肯定有些不一样。”张华森这样说,他是三乡镇木偶戏协会的会长。

据有关资料,三乡木偶戏是在1850年左右由一名出外谋生的雷州人郑开源带到三乡,在此落地生根开花。第二代传人、三乡乌石村村民郑金宵开创性地将木偶戏与粤剧结合,并促成中山历史上第一个木偶戏班——“大前程”的诞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三乡有大前程、大中兴、新中兴、大中华、日月星等多个木偶戏班,其兴旺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在1953—1966年,三乡木偶戏长驻广州文化公园演出达13年之久,其后才渐渐沉寂。

期间,1948年出生的三乡鸦岗村人陈锦涛,于1982年在香港加入“精英”木偶剧团,其后开始收集整理三乡木偶戏的历史资料和道具。

六七年前,热心文化保育的三乡前陇村人张华森开始关注三乡木偶戏,并为此东奔西走、寻找史料、拜师学艺。2017年,三乡镇木偶戏协会组建,2019年在市民政局登记注册,张华森出任会长。该协会现有演员近20名,常设剧目有5部粤剧木偶戏和6部情景教育剧木偶戏。

当晚,为木偶戏做现场伴奏和演唱的是三乡镇桥头村乐雅曲艺社。该曲艺社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很活跃,与同期著名的小雅山房曲艺社相辉映。1949年后,曲艺社解散,直至1994年重建,现有社员近20人,多数为有十多年演绎技艺的老艺人。

当晚演出的5部粤剧木偶戏中,有一部还是中山原创。那是张华森他们特意邀请本土剧作家缪文森编剧、以三乡人民参与抗战为题材的《活捉飞天鸭》。

此外,压轴的《梁祝·化蝶》也别出心裁。

一般的木偶戏,演员是在1.7米的挡布后面操纵木偶表演,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见操纵者。而这一场《梁祝·化蝶》,先是让一群小朋友在挡布后面手持蝴蝶,随之放出烟雾和气泡,呈现出蝴蝶纷飞的视觉效果。祝英台和梁山伯木偶的两位操纵者则直接走到台前,为观众展示他们是如何操纵木偶的,与偶共舞,人偶合一。

这个形式出自张华森的构思。他说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小朋友们的参与感,让他们感受到在舞台上表演的喜悦,继而增加他们对木偶表演与传承的兴趣。而他们的家长都会拍照或拍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传播,这样又增加了木偶戏的传播力;二是当“梁祝”木偶的操纵者走到台前表演,既可以让观众看到他们是如何操纵木偶的,还能让观众看到,年轻人也能熟练地表演木偶戏。如此一来,让更多的年轻人萌生参与木偶戏传承的兴趣。

事实上,当晚操纵《梁祝》木偶的两位演员还真是年轻,操纵“梁山伯”的是15岁的初三学生陈汉彬,而“祝英台”则由他的表姐、15岁的林宝桔操纵。

陈汉彬是2019年开始排练木偶戏的,至今已参与表演了5个角色,有男有女。当时参加木偶传承夏令营有10个学生,最后留下来持续至今的有两个,陈汉彬正是其中之一。一年后,他还介绍了表姐林宝桔入团。林宝桔很感激表弟的推荐,她说,她很享受与偶共舞的感觉。而陈汉彬说,当初他是因为好奇而喜欢上木偶戏,现在不仅热衷于木偶戏表演,还喜欢上了粤剧。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